我们的胃拥有强大的消化能力,但在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下,也会变得脆弱不堪。你是否知道,胃的PH值在0.9-1.5之间,与强酸硫酸的PH值相近,除了幽门螺旋杆菌,几乎没有细菌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,但胃病却屡见不鲜,这是什么原因呢?
不知不觉中毁胃!小心9个伤胃坏习惯
我们的胃拥有强大的消化能力,但在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下,也会变得脆弱不堪。你是否知道,胃的PH值在0.9-1.5之间,与强酸硫酸的PH值相近,除了幽门螺旋杆菌,几乎没有细菌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,但胃病却屡见不鲜,这是什么原因呢?
健康的胃是怎样被毁掉的?
纽约大学医学院胃镜室主任荆彤医生解释道,胃壁由内到外可粗略分为三层:黏膜层、黏膜下层和肌浆层。胃病的产生往往是从最内层的黏膜层开始,一层一层地崩溃。
1. 胃的“保护膜”
在消化食物时,胃壁最里面一层的黏膜层细胞会分泌大量消化酶,这些酶会把食物分解,便于小肠吸收。
那么消化酶为什么能够把食物消化了,但是消化不了胃的黏膜层呢?因为黏膜层会分泌一层薄薄的粘液,把胃壁与消化液分开,保护胃壁不受损伤。胃就有了一层“保护膜”。
2. “保护膜”的破坏
当人们感染幽门螺杆菌、长期饮酒、服用某些药物或食用高温、高盐、高硝酸盐的食物时,黏膜层的细胞可能会受到破坏,导致“保护膜”出现“破洞”。这时候,胃酸和消化酶就会直接接触到胃壁,引发浅表性胃炎,甚至更加严重的胃糜烂、胃溃疡。
3. 黏膜下层的侵蚀
在黏膜层和最外侧肌浆层之间的是黏膜下层,内含丰富的小动脉、小静脉、淋巴管以及神经丛,组成了庞大的“公路网”(血管网)。这一层的毛细血管网就负责吸收水分、水溶性维生素等成分。
如果黏膜层损伤加重,胃酸就会侵入黏膜下层,腐蚀其中的血管,导致胃出血。这时可能会出现剧烈的腹痛、呕血和黑便等症状,大量失血还可影响组织器官供血,引发头晕乏力、心慌气促,这时需要尽快就医。
世卫组织调查2020年全球新增胃癌109万例,死亡76.9万人,胃病的升级是从黏膜层破洞开始的,有哪些坏习惯会破坏这层“保护膜”呢?
9个伤胃的坏习惯
荆彤医生指出,保护胃的关键是按时进食和避免胃壁受到物理和化学成分的损害。以下是9个常见的伤胃习惯:
1. 三餐不定
胃是一个习惯遵守“时间表”的器官,暴饮暴食、宵夜都会给胃病“制造机会”。建议睡前3个小时不要吃东西。
2. 喜食烟熏
腌肉、薰鱼等加工肉类制品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,容易诱发胃癌。
3. 吃得太烫
人体的消化道黏膜非常娇嫩,只能耐受50-60°C的食物,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—90°C。过烫的食物反复烫伤黏膜,也就是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,会增加癌变风险。
4. 抽烟
人们常以为尼古丁只会进入肺,其实烟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,引起缺血、缺氧,易形成胃溃疡。
5. 喝酒
长期或大量饮酒会破坏胃黏膜屏障,导致胃糜烂甚至出血。
6. 饮食不洁
幽门螺旋杆菌是胃溃疡的重要元凶,不洁饮食和相互传染是主要原因。
7. 药物刺激
很多药物,比如解热镇痛抗炎药(阿司匹林、扑热息痛、止痛片) 、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(地塞米松、可的松) 等药物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胃黏膜,引发胃炎和溃疡。
8. 边走边吃、边看边吃
“消化”是一项紧张而繁重的工作, 需要大量充足的血液, 边看边吃使脑部无形之中和肠胃“争夺”了血液, 会影响到它的正常消化功能,造成消化不良。
9. 空腹吃水果
空腹时胃酸浓度高,水果中的果酸会与胃酸结合,形成难以溶解的沉淀物,引起胃胀、泛酸等不适。一旦沉淀物结成大块, 就会使胃内压力升高, 引起胀痛, 产生胃胀、泛酸等一系列不适的反应和消化道疾病。比如山楂味酸, 能行气消食, 但空腹吃太多, 会加重胃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