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消化道疾病

Posted on 6月 4, 2020 / 548

結腸息肉/癌症

大腸癌是文明國家常見的疾病,在美國的發生率很高,約百分之六點五左右,佔所有癌症死亡原因第二位。雖然和其它癌症一樣大腸癌的發生原因仍不甚凊楚,但許多研究報告咸信其與高脂低纖及保久食物的攝取有關。亞洲地區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,飲食習慣逐漸西化, 大腸癌的發生比例也隨之增加。大腸癌的症狀依腫瘤發生部位的不同,而有所不同。在初期或腫瘤小的時候,可以毫無症狀;也有人一開始就是以其它器官的轉移現象來表現…

更多信息…

便秘

便秘是指一種症狀,或以便秘為主要症狀的症候群(包含一組疾病,而非指某一種特定的疾病)。不同患者對便秘的描述也不同,最常見的是排便費力(52%)、糞便硬結(44%)、排便不盡感(34%)、排便頻率減少(33%)[1]。歐洲的發病率是17.1%,大洋洲則為15.3%。

更多信息…

克隆氏症

克隆氏症(Crohn’s disease,又稱克羅恩病)是一種炎症性胃腸病,患者的結腸、小腸或胃部會出現發炎、充血或淋巴脹大的跡象。克隆氏症的病徵包括腹部常感不適或隆起、嚴重腹瀉、抽筋、作嘔及大便出血等,病情嚴重時腸道更會出現纖維化並收窄,使患者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。

克隆氏症一般發病年齡大約20至30歲。患者初期可以進行藥物治療,較嚴重則須切除部份腸道,更可能須於腹部進行造口手術,以人工造口進行排便。
由於克隆氏症一般會影響迴腸末端,會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,所以病人一般都同時患有維生素B12缺乏症。

更多信息…

腹瀉

腹瀉(俗稱拉肚子)的定義是在一天之內有軟便或水便的狀況而且排便三次以上,症狀常持續好幾天而且可能因為體液流失的關係而產生脫水現象。最常見的原因為腸道感染,可能是病毒、細菌、或寄生蟲感染,也就是一般所謂的「腸胃炎」。

更多信息…

大腸憩室炎

所謂大腸憩室,是指大腸表層凹陷造成如囊狀之結構,在西方國家較為常見,如在美國或其他已開發國家盛行率可高達十%。而造成大腸憩室的原因,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,而以後天性較多,包括年齡、腸蠕動異常、腸內壓力異常增加或食物中缺少纖維等。大腸憩室一般在四十歲以下較少見,而隨著年齡增加,發生機率也逐漸提高。在西方工業國家如北美、歐洲及澳洲,大腸憩室常發生在左側大腸,而東方國家則常發生在右側大腸,且較少有臨床併發症。

更多信息…

痔瘡

痔瘡(Hemorrhoid)又稱痔核,是肛門內側的靜脈叢充血,有時會發生血栓或輕度感染。通常以齒狀線為分界,發生在齒狀線之上稱為內痔,之下稱為外痔。根據統計,文明國家中發生率50歲以上佔50%。

更多信息…

過敏性腸綜合症

腸易激症候群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IBS),又稱過敏性腸道症候群,主要為大腸的蠕動或分泌異常引起的疾病的總稱。俗稱大腸急躁症、腸躁症、刺激性腸症候群、急躁性腸症候群、腸躁症候群等。

更多信息…

潰瘍性結腸炎

也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,發病原因尚不明確,可能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。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(另一種常見炎症性腸病為克羅恩病),病灶局限於結腸粘膜及粘膜下層,多位於乙狀結腸和直腸,也可延伸至降結腸,甚至整個結腸,一般不會累及小腸。病人結腸粘膜呈充血、水腫,並可以形成多數大小不等、容易出血的潰瘍,嚴重者大段結腸可無正常粘膜;症狀有腹瀉、腹痛、厭食、發熱、消瘦及糞便有血等。本病目前沒有特別好的內科方法根治,病人常需長期用藥維持,常反覆發作。也有一些病人會採取外科手術「根治」該病。此病多發於20~30歲,影響患者生活質量。

更多信息…

直腸出血

直腸出血(便血)是指肛門排出紅色血液,通常與大便及/或血塊混合排出。 該情況又稱為直腸出血是由於直腸位於肛門最近的上方,並且儘管出血可能來自於直腸,但是也可能從更上 方的胃腸道而來。

更多信息…

Features
Reviews
There are no reviews yet, why not be the first?
Leave a review
服务质量: 服务热情: 服务环境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Related Listing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