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便秘的成因及治療

便秘的成因
- 日常飲食纖維攝取量不足
- 沒有飲足夠流質飲品
- 服用某些藥物,例如抗抑鬱藥物、鈣或鐵補充劑或鎮痛劑(如可待因或嗎啡)
- 缺乏運動
- 害怕上廁所,例如因為害怕別人看到或聽到
- 壓力或抑鬱
- 妊娠,每10名孕婦當中約4人有便秘問題
便秘亦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致,例如:
- 腸易激綜合症 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)
- 炎症腸道疾病 (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) (局部迴腸病或潰瘍性結腸炎)
- 肛門痛症,例如痔瘡、肛裂或分娩後肛裂
- 神經系統疾病,例如柏金遜症及多發性硬化症
- 脊髓受傷
- 直腸或大腸癌
- 甲狀腺功能減退 (Underactive Thyroid)
年過40歲人士如有便秘或發現排便頻密度改變,必須見醫生。
便秘的病徵
- 排便時費力
- 有排便不清感覺
- 大便幼小、質硬及/或呈塊狀
- 每星期排便少於三次
- 腹部疼痛或不適
如有以上徵狀或排便習慣改變,應見醫生。
便秘的診斷
醫生會詢問患者的徵狀並進行檢查 — 檢測項目可能包括直腸檢驗,也可能詢問患者的過去病史。醫生或會轉介患者接受其他檢測,以排除其他疾病:
- 驗血
- 乙狀結腸鏡檢查 — 將幼小軟管伸縮內窺鏡(乙狀結腸鏡)探進體內檢視直腸及腸臟下段
- 結腸鏡檢查 — 將幼小軟管伸縮內窺鏡(結腸鏡)探進體內檢視大腸內部
- 鋇劑灌腸X光檢查 — 將含鋇(一種會在X光片中顯像的物質)液體透過直腸注入
- 腸臟,藉着腹部X光造影清晰顯示腸臟內部
便秘的併發症
便秘如不治療可能引起併發症,包括:
- 大便阻塞 — 即乾硬的大便積聚於直腸,情況嚴重至必須接受治療否則無法排便
- 溢出性失禁 — 即少量稀便毫無感覺地在嵌塞的糞便周圍溢出
- 肛門出血
- 心理問題,其中特別以兒童最常見,包括因為排便曾感痛楚而強忍大便
- 痔瘡
便秘的治療
患者可採取多種方法紓緩輕微的便秘徵狀
(I) 自我護療
日常飲食必須多吃纖維預防便秘。非水溶性纖維可吸收水份及增大腸內廢物的體積,促進已消化食物在腸道蠕動。只有來自植物的食品蘊含非水溶性纖維。以下是一些纖維質豐富的食物:
- 水果
- 蔬菜
- 全麥穀類早餐
- 全麥麵包
- 糙米
- 麥糠
水溶性纖維如燕麥和豆類亦有助降低血膽固醇
專家建議所有人每日進食五份蔬果,這可大幅提升日常飲食的纖維量,改善便秘徵狀,同時預防其他疾病,包括心臟病及某些癌症。此外,在食物上灑一些麥糠也是增加纖維攝取量的好方法。
假如現時的纖維攝取量偏低,應慢慢逐漸增加,以免引致胃脹氣和放屁。開始進食纖維後,或需時四星期才可見顯著效用,所以即使便秘徵狀沒有即時改善,也應繼續多進食纖維。
此外也要多喝水或飲品,特別是進食的纖維量增多,更應多喝水和飲品。改變飲食習慣或分量之前,應先諮詢醫生。
勤做運動亦有助紓緩便秘不適。
(II) 藥物治療
假如調節生活習慣也不能解決便秘問題,醫生或會建議使用通便劑。可以紓緩便秘的通便劑有多種,患者可能需要結合多種來減輕徵狀。
- 大便成形劑(Bulk-forming Laxatives) (卵葉車前草果殼、甲基纖維素及胖大海)。如日常無法多進食纖維,便建議採用大便成形劑。服用這類藥物每日最少喝兩公升水或飲品。大便成形劑蘊含一種纖維,可令腸道內的糞便增加,直至積聚到一定程度,刺激腸道肌肉蠕動排出大便。這種藥物或需數天才開始發揮效用。
- 滲透性通便劑(Osmotic Laxatives) (聚乙二醇或乳果糖)。這類藥物可增加腸道內水份,令大便軟化,易於排出。這種藥物需時數天才開始發揮效用,服用時必須多喝水。
- 刺激性通便劑(Stimulant Laxatives) (番瀉葉或比沙可啶)。這類藥物可刺激腸道,增加收縮的頻密度和力度,藥效比其他通便劑更快,晚上服用翌日早上便可能排便。刺激性通便劑或會引起腹痛。
一般而言,通便劑只宜偶然使用,排便回復正常後應注意均衡飲食,多喝水和飲品,以及多進食纖維,令排便有規律。
通便劑成藥可在藥房購買,毋須處方,但試用通便劑紓緩便秘之前建議先請教醫生,看看是否有其他不用依賴藥物的方法減輕徵狀。服藥前應細閱隨附的病人須知指示,如有疑問請諮詢藥劑師。
如果您或家人受便秘的困擾,需要專業醫生的幫助,歡迎聯繫我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