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肝膿腫的診斷與治療
肝膿腫根據致病原不同可分為細菌性肝膿腫和阿米巴肝膿腫。
細菌性肝膿腫是由細菌感染所致的肝臟局灶性化膿性病變,以寒戰、高熱、肝區疼痛為主要症狀。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及鏈球菌。膿腫可為多發或單發,前者多由膽道感染引起,後者多由創傷引起。
阿米巴肝膿腫是腸阿米巴病最多見的並發症。由於阿米巴滋養體經門脈系統到達肝臟,引起肝實質局灶性壞死並融合,形成一個或多個肝內膿腫。臨床上表現為發熱,進行性消耗,肝腫大、肝區痛及白細胞增加。
病因
肝膿腫可由細菌、阿米巴滋養體引起。
症狀
1.細菌性肝膿腫:多急性起病,寒戰、高熱,呈稽留熱或弛張熱,全身情況衰竭。大多數病人有肝區疼痛,向肩部放射,伴有肝腫大,肝區壓痛和叩痛。也可出現右胸腔積液。膿腫可穿破至膈下、胸腔和腹腔。
2.阿米巴肝膿腫:發熱,多呈不規則或弛張熱,常伴有寒戰。病程長者,出現全身消耗症狀,如消瘦、貧血。肝區痛,常伴有肝腫大,壓痛,可有局部凹陷性水腫。部分可出現反應性胸膜炎及右側胸腔積液。
診斷
細菌性肝膿腫: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,應考慮診斷細菌性肝膿腫。確診靠穿刺抽出膿液及培養的病原學證據。
阿米巴肝膿腫:根據阿米巴流行病學史、臨床有發熱,右上腹痛、肝腫大伴壓痛及肝臟影像學(B超、X線、CT)的線索,如具備下述任何一項即可診斷:
(1)肝穿刺抽出巧克力色膿液;
(2)膿液中找到阿米巴滋養體;
(3)經抗阿米巴治療後效果顯著者。
治療
1.細菌性肝膿腫
(1)內科治療:包括支持對症治療和抗生素治療。抗生素的使用原則是:針對革蘭陰性菌及厭氧菌;根據藥敏結果;早期、聯合、足量,療程充分(6~8週)。
(2)外科治療:單個膿腫可穿刺抽膿;多發或巨大者需切開引流;合併膽石者,應儘早解除梗阻。
2.阿米巴肝膿腫
(1)抗阿米巴藥物:甲硝唑:0.4~0.6g,口服,每天3次,20天為一療程;氯喹,0.5g,每天2次,2天后改為0.25g,每天2次, 3週為一療程;土根素(依米丁),30mg肌注,每天2次,6天一療程,本藥對心臟有毒性作用。
(2)穿刺抽膿:適用於膿腫較大,藥物治療5~7天后效果不佳者。
(3)手術治療:膿腫穿破、位置深不宜穿刺或藥物治療效果不滿意者應考慮手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