膽囊是屬於膽道的一部分,位於人體的右上腹部、肝臟的旁邊。膽道廣義來說,包含了肝內膽管、肝外膽管,以及膽囊。人說「肝膽相照」,肝和膽確實關係緊密。成人肝臟一天可製造、分泌出500至700c.c.的膽汁,透過膽管這個膽汁流通的通道,儲存於膽囊中,再注入腸內。
膽囊是用來儲存膽汁的地方,類似「水庫」的功能,由平滑肌組成,直徑約3至7公分,像個可伸縮的氣球,容量可達30至50c.c.。當食物進入腸道後,腸道會分泌一種稱為「膽囊收縮素」的荷爾蒙,刺激膽囊收縮,排出膽汁以幫助消化。膽汁內含膽鹽、膽酸、膽紅素、膽固醇等成分,可幫助脂肪分解為較小的單位,使脂肪更容易與酵素作用,並被小腸吸收。膽汁成分到了小腸末端,會被重新吸收回來再利用,這稱為「腸肝循環」。
膽囊道最常見的疾病是膽結石與膽息肉,由於膽囊為袋狀構造,不像腸子為一管腔,所以目前無法進行如腸鏡般的侵入性檢查,一般皆透過超音波檢查來診斷。超音波操作簡單、無侵入性與輻射線的憂慮,安全且簡便。
膽囊道疾病常見的有:
膽結石
膽結石依其成分不同,分為膽固醇結石、黑色素結石及褐色結石等3種。西方人多以膽固醇結石為大宗;亞洲地區則在飲食逐漸西化後,這類結石的患者也明顯增加許多。
膽固醇結石的形成與膽汁成分、膽囊的蠕動及收縮有關。膽汁中有80%至90%為水,其他為膽固醇、有機酸、膽鹽等成分,但有些患者因為體質關係,膽汁比較容易結晶。此外,有些結石與膽囊收縮有關,收縮次數較少,膽汁在膽囊內停留越久,水份被吸收,濃度就會越高,累積久了就變成結石了。
因膽囊收縮有問題而形成結石者,多見於懷孕婦女。因懷孕時運動減少、荷爾蒙改變,使孕婦成為易形成結石的體質,幸好生產完多能恢復正常。此外,某些使用荷爾蒙藥物的患者,也會影響膽囊收縮。此外,人體若攝取過多的膽固醇,需經過肝臟代謝,以致膽汁濃度變得過於濃稠,也易形成膽固醇結石。
至於黑色素結石的形成,與某些疾病有關,例如肝硬化或溶血。肝硬化病人約有30%左右會發生黑色素結石,屬於高危險群。
褐色結石則多見於東方國家,結石中常含有細菌成分,主要與膽道受到感染或膽道阻塞有關。
膽囊腺息肉
膽囊息肉可分為三種,一種是膽固醇結晶息肉,另一種是發炎性息肉,這兩種的惡性變化機會很低。第三種是真正會發生癌病變的腺息肉,可能會發展成膽囊癌。臨床上遇到病人有症狀時,或息肉太大,就要進行處理。直徑超過1公分的息肉,醫生會建議開刀切除;6mm以下則須追蹤。大小若在6mm-1cm範圍內的息肉,如在追蹤過程中發現變大,也會建議拿掉。息肉的生成原因,至今仍然不明;為何有些人會從膽囊息肉轉為膽囊癌,原因也不清楚。
膽道癌
膽道癌屬於相當少見的癌症,依照部位,還可區分為肝內膽管癌、肝外膽管癌及膽囊癌,治療上則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,無法開刀的病患則考慮用化學藥物或放射線治療,但多以症狀舒緩以及提升生活品質為目的。過去腫瘤的發生,多與寄生蟲有關,目前則因發生機率不高,所以研究較少,致癌危險因子也尚未釐清,可說是一種少見的「孤兒癌」。
治療方法
• 膽結石
結石開始形成時,如細沙狀,有時會隨著膽汁濃度變化或膽汁排出而消失;未排出的結石可能越來越大,變成顆粒狀,此時若掉出膽囊,便可能阻塞膽管。如果膽囊結石沒有症狀,可先追蹤,不一定要開刀。若開始出現症狀,可採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,將膽囊移除,以免日後結石不小心掉出卡住膽管口,造成急性膽囊炎或急性膽管炎。
膽管裡的石頭多是從膽囊掉出的,也有因為膽管本身構造或細菌感染,造成原發性的膽管結石。膽道若被石頭堵住,病人就會有症狀,若膽道阻塞鬆開,症狀又消失。所以門診常見到病人右上腹疼痛,體溫亦升高,一陣子後症狀又消失;如果膽道被完全堵住,就會發燒、產生黃疸,必須立刻到急診處理。處理膽道結石時,會使用內視鏡進到膽管出口進行「取石」;病人若無法用內視鏡處理,則必須開刀。
• 內視鏡手術
膽囊切除多採用內視鏡手術。膽囊無論是有結石或息肉,一旦有症狀,極為類似,患者通常會出現右上腹痛,吃飽飯後會有肚子悶脹感等不舒服的感覺,且持續2、3個小時後消失。有的人會在半夜睡覺時痛到醒過來,膽結石的痛感有時甚至會傳到右側肩胛骨。若有上述不適症狀,即建議進行膽囊切除術。
膽囊切除後,大部分病人生活上皆適應良好。由於切除膽囊後,膽汁無法儲存,所以有時膽管會略微擴張,膽汁會因此儲留在膽管或十二指腸附近;只有少數人在膽汁進入腸道後,因為來不及吸收回來,造成拉肚子的狀況。如果拉肚子造成困擾,也可使用藥物幫助吸收膽汁膽鹽,以改善症狀。
• 健康生活型態
膽結石與息肉並無預防性藥物可用,專家建議還是以健康生活型態為主,少吃油膩、油炸及高膽固醇的食物,以減少膽固醇的攝取。另外多吃高纖食物,如纖維多的蔬果類,可讓腸道排空速度加快,促進蠕動與腸肝循環。多運動也可促進腸道蠕動,減少形成膽結石的機會。